红酒商标仅一字母差异,两家酒企被诉200万!

因商标近似,“Lafite”与“Lafite”于2003年引发商标纠纷,如今终于尘埃落定!近日,上海知识产权法院审结了原告法国拉菲酒庄与被告宝春公司、宝正公司商标侵权案。法院判决两被告立即停止侵犯原告

因商标近似,“Lafite”与“Lafite”于2003年引发商标纠纷,如今终于尘埃落定!近日,上海知识产权法院审结了原告法国拉菲酒庄与被告宝春公司、宝正公司商标侵权案。法院判决两被告立即停止侵犯原告“LAFITE”注册商标专用权,立即停止使用与“Lafite”近似的“Lafite”标识,并在《中国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公告》上发表声明。消息”消除影响,共同赔偿200万元。



案由

原告是法国拉菲罗斯柴尔德酒庄世界名酒制作者。 1997年10月,我们向国家商标局申请“LAFITE”商标并获准注册,至今仍然有效。

原告的注册商标

2003年,拉菲与拉菲特首次因“拉菲特”名称发生纠纷; 2008年,巴黎上诉法院授予拉菲酒庄继续使用其名称“拉菲特”的权利。然而,尽管拉菲在法国赢得了名称使用权,但在中国与拉菲的纠纷仍在继续。在中国,拉菲遇到了各种名称侵权问题,引发了数百起商标侵权诉讼。

2015年5月,法国拉菲酒庄发现两被告大量进口、销售带有“CHATEAU MORON LAFITTE”、“Château Lafitte”标识的葡萄酒。

瓶子正面的“LAFITTE”标识与原告注册商标“LAFITE”仅有一个字母不同。瓶子背面的“LAFITTE”标志可视为与原告的“LAFITE”商标近似。 。



构成商标近似,并提起诉讼。

红酒商标仅一字母差异,两家酒企被诉200万!

于是法国拉菲酒庄向法院提起诉讼,认为“拉菲”作为原告注册商标“LAFITE”的音译,经过广泛宣传和推广,已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中国使用。指原告及其生产的酒类产品。 “拉菲”与原告及原告生产的葡萄酒产品形成了稳定且独特的对应关系。

“拉菲”商标已于2017年3月获准注册,但本案涉嫌侵权行为发生在此之前。故请求法院对被诉侵权行为发生时未注册的“拉菲”予以处罚。经认定,该商标为原告未注册的驰名商标。



法国拉菲酒庄请求两被告停止侵权,并公布消除影响的声明,以及 j连带赔偿原告经济损失并支付停止侵权费用,合理费用共计500万元。

被告宝春公司、宝正公司共同辩称,“拉菲”远非未注册驰名商标,法院不应该、也没有必要认定。原告无权禁止被告宝春出售。该公司使用“拉菲特”标志。

此外,其进口、销售的酒瓶上使用的标识与涉案原告的注册商标既不相同也不近似,不会使消费者对商品的来源产生混淆,因此,不构成对原告的侵权。侵犯商标权。

“拉菲”被赔偿200万元

最终,上海知识产权法院认为,两被告的涉嫌侵权行为侵犯了原告的专有使用权。e“LAFITE”注册商标。权和“拉菲”商标权。

“拉菲”商标使用的产品为第33类葡萄酒,本案被诉侵权的产品也是葡萄酒,故二者为同一产品。

“LAFITE”是原告在我国注册的商标。在我国具有较高的声誉,为相关公众所熟知。被告酒瓶主标签上使用的“MORON LAFITTE”中包含“LAFITTE”。 ,与原告注册商标“LAFITE”仅有一个字母“T”不同,两者在发音、视觉效果等方面具有高度相似性。

而且,被告保罗酒精公司,作为专业进口商和葡萄酒进口商及经销商,应了解原告的“LAFITE”商标及该商标对应的中文名称“Lafite”,但在翻译过程中未做出合理回避,翻译了指控d 侵权酒名为“拉菲酒庄干”。 “红酒”,主观恶意显而易见。 “拉菲”与原告未注册的驰名商标“拉菲”近似。

因此,两被告诉称侵权行为侵犯了原告的权利。拥有“LAFITE”商标专用注册权和“拉菲”商标权。两被告共同赔偿原告经济损失及合理费用人民币200万元。在商业竞争中,不要总想着走捷径,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第一步是注册自己的商标,这是正确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