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过期仿制药仍需警惕专利“陷阱”

2015年6月20日,德国巴斯夫公司(以下简称巴斯夫)拥有的活性成分“唑菌胺酯”杀菌剂相关中国专利到期。据悉,围绕该专利相关技术,国内多家企业已推出单剂量或复方制剂及注册产品。 对于国内企业来说,通过

2015年6月20日,德国巴斯夫公司(以下简称巴斯夫)拥有的活性成分“唑菌胺酯”杀菌剂相关中国专利到期。据悉,围绕该专利相关技术,国内多家企业已推出单剂量或复方制剂及注册产品。

对于国内企业来说,通过参与专利过期药品的仿制,可以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不过,对于巴斯夫来说,虽然相关中国专利已经到期,但中国仍然是一个巨大的市场。面对国内企业利用相关配方推出仿制药,巴斯夫必然会采取变相“延长”专利保护期的措施。对此,相关专家表示,由于杀菌剂市场潜力巨大,围绕杀菌剂的专利布局和市场竞争也变得相当激烈。国内企业模仿时应提高警惕以避免陷入可能仍然存在的专利“陷阱”。 。

专利到期后,仿制抢手。

据了解,1993年,巴斯夫发现了一种农作物杀菌剂,其活性成分为“唑菌胺酯”。该药具有良好的作物保护作用,自上市以来受到广泛关注。据统计,近三年来,凭借这款活性成分为“唑菌胺酯”、年销售额超过50亿元的药物,巴斯夫牢牢保持了在全球杀菌剂领域的领先地位。然而不久前,这种备受关注的药物相关专利到期了。

记者通过专利检索发现,这项过期专利是巴斯夫公司于1995年6月21日通过专利合作条约渠道(PCT渠道)提交的,随后进入中国,发明名称为“2-专利申请“[(二氢)吡唑-3'-基氧基亚甲基]苯胺酰胺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es”(申请号:95194436.3)于2001年7月11日获得授权(专利号:ZL95194436.3),于2015年6月20日到期。

“长期以来,由于国内企业“我国新农药创制能力弱于发达国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药产品较少,导致国内企业在农药大宗产品市场增长乏力。”长城证券研究部研究员于宇长期跟踪国内农药上市企业技术创新状况的研究所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原研药研发虽然可以帮助企业快速成长,但原研药从研发到成熟可能还需要时间。 、批准到量产,需要10年时间,需要较高的研发成本,而仿制药工艺相对简化,成本相对较低,因此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将目光转向专利到期的农药品种。

事实上,为了尽快仿制含有“唑菌胺酯”的杀菌剂,国内一些药企早已开始准备。记者从中国农药信息网农药登记查询系统获悉,其中含有有效成分为“唑菌胺酯”的杀菌剂为例。除巴斯夫正式注册外,国内企业尚未正式注册。不过,国内不少企业已经出现临时注册的情况,如上海绿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广东东莞瑞德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深圳诺普新农化有限公司、北京燕化永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

加强研发,谨防“陷阱”

对于仿制药企业来说,专利药的过期无疑意味着业务的下滑。机会。

从技术研发来看,国内相关企业在该领域仍处于跟踪研发阶段。尤其是在研发投入不足的情况下,相关企业可以借鉴过期的专利技术进行模仿,从而增强和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上海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戴福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记者认为,如果国内相关企业突破了技术瓶颈,或许可以及时推出自己的同类产品,参与市场竞争,采用性价比更高的产品,获得一定的市场份额。需要注意的是,一些重磅专利到期后,相关企业通常会开发一些类似的产品或技术进行专利保护。

事实上,围绕申请号的杀菌剂专利95194436.3,巴斯夫提交的专利申请涉及多种相关技术主题,包括活性成分“唑菌胺酯”的制备方法和中间体化合物、相同目的的药物制剂和应用等,以达到稳定和延长的效果通过专利保护实现市场垄断。巴斯夫授权的5项相关专利中,截至目前,1项专利已到期,4项专利仍在有效保护期内,分别为:ZL97194054、ZL97197536.1、ZL98805666.6、ZL98806337。 9、短期看来,专利保护期结束后,巴斯夫仍将继续享有市场优势。

中国科学院大学法律与知识产权系主任李顺德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内相关企业在仿制药品时应采取谨慎态度。 》公司的技术和经验正义人士应该进行相关的探索和分析,以知己知彼。另外,如果国内相关企业觉得相关技术非常重要,周边专利难以避免,也可以通过专利许可等方式寻求合作。”李顺德建议,国内农药企业如果想与国外农药企业竞争巴斯夫等企业,除了在仿制技术和质量上下功夫外,还应学会挖掘和利用现有先进技术,不断提高原研药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并将技术优势逐步转化为竞争优势。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长远发展。(知识产权报记者陈静秋)

已过期仿制药仍需警惕专利“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