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涵盖货币政策、监管等方面考核、内部管理、财税激励、优化环境等方面提出二十三项具体措施,督促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缓解融资难、融资贵的现状对于小微企业来说,有效降低企业成本,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转变。
政策综合加大扶持力度
当前,我国小微企业法人家庭约2800万户,个体工商户约6200万户商业户在承载创新创业、保障就业等民生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小微企业不同程度地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制约了其发展。对此,《意见》综合施策,力争达到预期效果。
《意见》提出加大货币政策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重点对单笔授信额度500万以下的小微企业授信元以下。一是增加支小企业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合计1500亿元,降低支小企业再贷款利率0.5个百分点。二是完善小微企业金融债券发行管理,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小微企业金融债券发行活动。发行小微企业贷款资产支持证券,盘活信贷资源超过1000亿元。三是将单户授信额度500万元及以下小微企业贷款纳入中期借贷便利(MLF)合格抵押品范围。
在财税政策方面,《意见》加大激励力度,明确自2018年9月1日至2020年底,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企业将个体工商户贷款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税的单一户授信额度上限由100万元提高至500万元,并对融资性担保公司进行监管国家融资担保基金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的担保比例不低于80%其中,单笔授信额度500万元及以下小微企业贷款和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主经营性贷款的担保支持比例不低于80%。 50%,适当降低担保率和反担保要求。
创新制度,提升服务水平
今年以来,为加强对小微企业的支持服务力度和相关政策不断加大。进一步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需要采取一些短期激励政策,如减税降费、定向降准等,并建立长期激励政策。通过深化改革,积极推动银行等金融机构全面深化改革,形成长期机制。将从体制机制、组织架构等方面落实政策,加快商业模式、产品供应等创新,减少小微企业贷款中间环节。
当前,不少大型商业银行已率先进行体制机制改革,支持小微企业贷款需求。目前,工商银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均在总行层面设立了普惠金融事业部。 《意见》提出,大型银行要继续深化普惠金融事业部建设,将普惠金融服务机构向基层延伸;鼓励尚未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的银行增设社区、小微分支机构等。
同时,《意见》明确实行差别化评估。降低考核权重提高小微金融从业人员盈利指标,加大贷款账户数考核权重,提高从业人员积极性。对执行政策好的分支机构,要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安排专项奖励费、倾斜绩效考核、补偿利润损失等方式给予奖励。
完善信贷机制防控风险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第十届陆家嘴论坛(2018)”上表示,根据相关统计,美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约为8年,即日本大约是12年,而我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大约是3年。新年过后,约三分之一的小微企业将正常运营。截至2018年3月末,非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率为2.75%,高于大型企业1.7个百分点。因此,在加大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同时,还要防控风险,实现财务可持续。
为识别和防控小微企业风险,《意见》提出完善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共享机制企业。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要积极推进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小微企业信用信息采集、评价和应用机制。充分发挥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和征信机构作用,加强小微企业信用信息采集和服务,推动各地政府各级依托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加强公共信用信息的采集、共享、公开和开发利用。
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既要做“加法”,又要做“减法”。专家表示,金融机构应退出对“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行业的金融支持,将资金集中用于服务成长潜力较大的小微企业。此外,小微企业本身也不能完全依赖政策“输血”。相反,要扎实做好主业,规范经营,注重诚信,建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主动与银行授信审批标准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