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药神:药品专利和研发费用之谜如何解开?

近日,演员徐峥主演的新电影《我不是药神》(以下简称《药神》)已在全国上映。地方。影片讲述了一个唯利是图的小人物通过走私仿制的印度廉价抗肿瘤药物“格列宁”走进一群白血病患者的生活,最终实现生命升华的故事


近日,演员徐峥主演的新电影《我不是药神》(以下简称《药神》)已在全国上映。地方。影片讲述了一个唯利是图的小人物通过走私仿制的印度廉价抗肿瘤药物“格列宁”走进一群白血病患者的生活,最终实现生命升华的故事。 《药神》的上映,再次将跨国药企维持特药天价的经济利益和绝症患者的生存愿望这一备受争议的话题带入了公众的视野。


随着中美贸易战的升级,药企专利权和患者生存权的重要性被抛出重磅炸弹。对我国医药行业产生影响是不可避免的。毕竟《药神》的故事是取材于现实的。任何熟悉医疗行业的人都能猜到,这部电影的故事背景是瑞士诺华公司和格列卫公司。影片中徐峥饰演的角色“程勇”的名字与2014年被起诉的“代购印度抗癌药”真实案件的涉案人员只有一字之差有关。


专利权的逻辑迷宫


福布斯公布近年来全球主要跨国药企研发支出


《新药为何这么贵?事实上,你支付的是第二种药物的价格。第一个药物的研发费用就达数十亿美元!”纵观近年来全球各大跨国药企的研发支出,每个新药往往投入数十亿美元甚至更多。“如果不尊重药品的知识产权,公司,没有人会继续开发未来研发新药。”这是制药公司保护其专利权的常用说辞。


研发成本往往成为药企制定高药价的逻辑起点。专利权和新药专利保护期是药企维系这一逻辑的利剑。 。药品更新很快。因此,基于收回巨额研发成本的逻辑,生产原研药的企业维持着“高价撇脂”的价格策略,试图通过设定高价来尽快收回成本。根据西方国家专利保护法,药品专利的有效期从药品发明之日起计算。


新药从发明到启动临床试验时间较长,导致公司专利保护期缩短。因此,药企严肃地说:“只要公司纽约的专利保护期延长,企业可以设定更低的药品价格,慢慢从容地收回成本,让患者买到更便宜的药品。”以美国为例,90%的新药都申请了延长专利保护期,34%的药品专利保护期延长了3年以上。


药品专利保护期是维护企业利益的法宝。以美国礼来公司生产的抗抑郁药物“百忧解”为例,礼来公司这款药物80%的销量都是在专利保护期内。花期百日,专利保护期满后,药企依然有各种手段维护自身利益。


比如一款药品上市后出来后,企业先申请物质专利,经过一定时间他们有时会申请剂型专利、适应症专利、处方专利和工艺专利。通过这些方法的改变来延长专利保护期限。此外,药品生产本身也存在技术壁垒,并非所有企业都有能力生产仿制药品。一些国际制药公司甚至会在药品专利权到期前夕收购可能挑战其地位的小公司;或者直接向竞争对手出售药品成分和生产工艺。竞争对手的仿制药也需要研发投入,“买比做好”。


专利权之外的价格博弈


研发成本不是药品定价的依据以政府关系为主导的公共关系和市场份额是企业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葛兰素史克(GSK),一家擅长延长药品专利保护期的跨国制药公司nts在与中国政府的药品专利谈判中一直强调研发成本。中国政府曾希望葛兰素史克放弃乙肝特效药的专利,以便生产廉价的仿制药来治疗我国数亿乙肝患者。然而,为了改善自己的社会形象,葛兰素史克中国营销人员腐败案曝光两年后,葛兰素史克大幅降低了中国市场销量最大的三种乙肝药物的价格,每款产品都降低了售价。价格上涨30%。


2015年,我国16个政府部门建立协调机制,结合我国重大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工作开展国家药品价格谈判试点工作和治疗药物需求。经过专家充分论证,治疗乙型肝炎、肺癌、多发性骨髓瘤的专利药物以及其他价格高、疾病负担重、患者利益明显的疾病作为试点药品进行谈判。


谈判期间,葛兰素史克率先将其乙肝特效药替诺福韦二吡呋酯降价67%。这种谈判往往是“一揽子谈判”。降价换来的,药企不仅得到“仁义”,还有被纳入医保目录的机会。有了报销清单,这些药物可以在专利到期前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根据WTO规则和我国国内法,我国政府有权以公共利益和公共利益为由,对药品专利的实施颁发强制许可。从公司“没收”药品。专利。在WTO历史上,巴西、南非、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家都实施过强制许可用于治疗艾滋病等传染病的二线药物。除了印度大肆仿制格列卫外,泰国还提议对格列卫的生产实行强制许可。诺华公司担心泰国对仿制药开放会泄露药品生产技术并导致药品走私,因此提出向泰国医保患者供应药品,这使得泰国政府放弃了发布强制许可令的想法。由于种种原因,尽管有法律依据,中国政府并未对昂贵的专利药品实施强制许可。


从外部打破游戏


如果我们遵循“专利”和“研发费用”按照这个逻辑,跨国药企可以说是极其仁义的。以诺华公司为例,目前中国患者每年在格列卫治疗上的花费近20万元。诺华公司,p与中华医学会合作,采取“买3送9”的销售策略。消费三盒可以免费获得九盒药品,相当于每年12盒药品,患者每年的费用可以减少到7.5万元。参加诺华的药品捐赠活动,接受药品的患者必须向医生提出申请,以确保低价药品不被泄露。


诺华的公关活动不仅限于捐赠格列卫。该公司向世界卫生组织捐赠了大量抗疟药物青蒿素,每年花费数亿。美元。跨国制药公司的药品定价策略复杂且非旁观者所能理解。各国的药品定价必须考虑市场份额、本国居民的承受能力,避免交叉营销影响企业的利益。y 的最大利益。根据公司市场策略和公关目标,有的药品放弃专利,有的药品坚持高价,有的药品有条件降价,有的药品进行捐赠或组合销售,防止泄露……


所有跨国制药公司在市场经济中在道德上都是无可挑剔的。研发成本高的药物必须高价出售才能收回成本,赚取微薄利润。否则,以后就没有人研究新药了,医学就会停滞不前。疾病是个人的事情,无论你是否愿意治疗。除非出现一种具有负外部性的疾病——即对外界产生影响,导致别人付出更高的成本——比如传染病,构成公共卫生事件,否则企业就会忠诚,免费送药。


然而,药品的价值判断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判断。e 输入-输出。如果我们注重经济和成本,像癌症这样的恶性疾病就不值得投资。首先,癌症的发病率不高,而且世界上所有的癌症都可以治愈,这意味着平均寿命提高了两年;其次,恶性肿瘤多发生在老年人身上,大多数治愈的患者只能多领几年养老金,对经济发展没有影响。贡献。事实上,恶性疾病治疗对社会的影响远非简单。人是情感动物,恶性疾病患者难免会拖累家庭。高额的医疗费用会影响病人的治疗并降低工人的素质;增加家庭负担,导致家庭无法为子孙后代提供更好的教育,影响劳动力的扩张和再生产……


高额医疗费用将最终影响社会发展。由于跨国制药公司的利益已得到充分保护,且这些公司已协商降低药价、放弃专利,政府为了社会的稳定发展,必须限制企业利益的无限扩张。更重要的是,药品专利可以作为我国对外贸易斗争中的武器和筹码,在贸易谈判中发挥作用。

我不是药神:药品专利和研发费用之谜如何解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为了加入世贸组织,不断收紧国内专利权和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并符合该领域的国际标准。在这个历史进程中,我国企业不能再像过去那样随意模仿欧美等医药行业发达国家的专利产品。所以,一方面,我们正在享受世贸组织规则带来的推动力。中国经济正经历着1949年以来我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最稳定的经济繁荣。另一方面,我们却眼睁睁地看着“网络共产主义”和各种“山寨产品”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加入世贸组织是为了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保护别国知识产权不能成为我国自主知识产品发展的障碍。


写在最后:药品管理“开源节流”


2018年4月3日,国家办公厅消委会发布《关于改革完善仿制药供应保障和使用政策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质量稳定、疗效一致的仿制药提供了多重政策支持。笔者个人观点是:我国医药工业与世界存在差距一流的水平,暂时很难弥补。如果继续高调坚持“人民健康高于一切”的方针,对国内医药行业提出严格要求,可能会导致老百姓不得不依赖进口药品,患者无法得到治疗。由于缺乏廉价药品。目前,药品一致性评价的截止日期已经导致一些药企放弃了一些研发项目。一些企业担心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致性评价,干脆放弃研发。在一致性评价中,如果可以通过调整剂量等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仿制药的疗效,建议有关部门适当放宽。虽然过去一段时间新药审批流程过于宽松,但导致药品乱象持续至今,全国医药工业仍需要“宽松、不放纵”的发展条件。


“失而不放”是对药物管理的一大考验。过去一段时间,各种“新药”、“更名药”审批混乱,时至今日仍造成困扰。在我国的医保目录中,有一些在使用说明中列出了适应症极其广泛的“神药”。这些药物有的只是安全性的优势,有的甚至安全性有待验证。确切的功效尚不清楚,而且它们也是腐败的高风险领域。


在我国市场上,存在着只在发明地和中国境内销售的药品。更重要的是,此类进口神药的中国市场甚至占据了全球销量的一半至80%。如何将“神药”挤出医保目录o 将宝贵的资金用于购买格列卫等治疗效果理想的新药也应该成为药品管理的重点。


文章来源:观察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