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格尔的“日本经验”

“你真是个乡巴佬。” 社会学家Florence Kluckhohn对她身边的一位年轻研究助理这样说,因为她从未在其他领域工作过。生活在一种文化中。我们如何这样理解美国社会呢?她给他的建议是,在寻求教职


“你真是个乡巴佬。”


社会学家Florence Kluckhohn对她身边的一位年轻研究助理这样说,因为她从未在其他领域工作过。生活在一种文化中。我们如何这样理解美国社会呢?她给他的建议是,在寻求教职之前,先去海外生活在另一种文化中。


这是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这位助理名叫《Ezra Feivel》沃格尔,刚刚获得哈佛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弗洛伦斯的这句话激发了他两年的日本之行。随后他前往中国,穿梭于美国和东亚之间,写了许多有关该地区的书籍。他给自己取的中文名字是“付高义”。在他著名的《日本第一》之前,他写了很多书,其中一本从人类学的角度关注日本中产阶级。


《日本新中产阶级》这本书的诞生过程是一个故事沃格尔去了日本。感谢弗洛伦斯的建议,沃格尔决定了解其他文化。在奖学金的帮助下,他和妻子苏珊娜选择了日本。虽然他们没有研究这个国家的背景,但他们的逻辑起点很简单。日本和美国虽然同为工业化国家,但文化却截然不同。这在过去是这样,在今天看来也是如此。


1958年抵达日本,这是沃格尔和妻子苏珊娜第一次出国。第一年主要学习日语。精神科医生土井健郎博士和他的妻子八千代提供了很多帮助。他们不仅安排沃格尔夫妇住在隔壁,还充当导师,乐于向沃格尔夫妇讲解日本和日本人。的一切。


学习日语一年后,沃格尔和妻子开始进行实地考察。他们找到了一个理想的邻居d 并开始他们的工作,选择六个家庭并在一年内每周进行访谈。出于隐私原因,该社区最初在书中放弃了其真实姓名,并用 M-cho 取代。很多日本人看到这本书后都问这是否是关于他们的。后来得知它位于千叶县。这些细节不仅表达了沃格尔作品本身的生动性,也无意间揭示了日本社会的同质性。千叶靠近东京,依靠便捷的地铁。仍然有许多在东京工作的工薪族。

日本中产阶级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小商人,另一类是大公司的员工。所谓新中产主要指后者。工薪阶层,尤其是大公司的工薪阶层,是日本社会的主流,或者说是中产阶级的中坚力量。日语单词“sarariiman”来自创造的英语单词“sa”。”lary“工薪男”(salary man)。虽然这个词或这一类人在战前就已出现,但直到战后才真正受到重视,无论经济实力或地位如何,他们都得到了社会最多的认可。如今,年轻人渴望加入大公司,不仅是寻求财务可靠,更是寻求社会认可的生活方式。


20世纪50年代,随着随着日本企业的成长,上班族的数量也在不断扩大,他们的妻子也可以在家做全职家庭主妇,这种典型的日本家庭制度模式在今天已经成为常识,但在沃格尔夫妇观察的时代,这种模式还是一种新秩序。沃格尔夫妇敏锐地观察到了这一点,我也见证了这种模式从M镇蔓延到整个日本。


主题《新中产阶级》描述20世纪50年代末的日本中产阶级生活揭示日本中产阶级生活的横截面来自家庭内部和家庭外部的因素。不可否认,这些记录可能与当今的日本中产阶级无论是观念还是生活方式都有很大不同。有趣的是,沃格尔夫妇与这些日本家庭保持着友谊。此后三十年,夫妻俩虽然分道扬镳,但仍不断回到日本,或与这些在美国的日本家庭相聚。这些持续的接触更新了他们的研究。


20世纪50年代,日本中产阶级正处于变革的十字路口,其生活水平正在追赶西方。根据沃格尔当时的观察,像M-machi这样的家庭可能才刚刚开始购买他们的第一套房子。有电视,但他们买不起汽车。此时此刻,他们仍然仰望和学习美国的生活方式。后来到了20世纪60年代以后,M镇的居民可以买得起自己的汽车,可以出国旅游,而且他们可能仍然可以买得起自己的汽车,d 出国旅行。认同美国模式,但决定选择日本生活方式,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迅速增强。


到了 20 世纪 80 年代,双方的力量对比开始显现。日本和美国的进步更加明显,M镇的居民相当富裕,生活水平已经赶上欧美水平。对工作压力的抱怨开始出现,个人主义广泛抬头。一个有趣的典型案例是食物。苏珊娜记得20世纪50年代M-town的冰淇淋冰多,牛奶少,但后来M-Cho的一些成员抱怨说,哈佛附近的冰淇淋店没有一家能达到M-Cho的标准。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日本中产阶级变化的最大推动力是日本经济的崛起。记录不仅可以看到日本中产阶级的兴衰,也可以为C的路径提供参考。中国中产阶级。随着故事随后的发展,大家大概都知道,从“日本第一”时代到泡沫破灭,日本迎来了“失落”的“二十年”。


< /p>


对于傅高义本人来说,他已经与亚洲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于20世纪60年代返回哈佛大学,并于1963年出版了《日本的新中产阶级》,备受关注,但他的研究从未离开过亚洲。除日本外,沃格尔还关注中国,并于1973年访问中国。20世纪70年代末,他回到日本,写下了“日本第一”。


有些书是如此出名,以至于每个人都知道它们,但很少有人读它们。 “日本第一”大概就是其中之一。 。 “日本第一”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开始和一个时代的结束。这本书的名气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它的主题,甚至它的名字。


20世纪80年代,随着日本经济的崛起,日本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日本第一”在世界范围内广受欢迎,尤其是在日本。但后来日本经济陷入低迷,世界对日本的兴趣下降,对这本书的关注度也随之下降,甚至还受到了不少批评。针对外界的批评,沃格尔表现相对平静,甚至在2000年出版了新书《日本仍然是第一吗》。在重新审视日本模式的同时,他重申自己是为了美国人民而写的。 。 《日本新中产阶级》有点类似于《日本第一》的前传或序曲,呈现得更加学术化、微观化。如果没有20世纪50年代的实地考察,沃格尔对日本的了解不会如此深入。这些接触不仅让沃格尔夫妇了解了日本中产阶级生活的方方面面,最重要的是,让他们进入了普通日本人的世界。以后,沃格尔的写作题材拓展到了企业、国家、文凭等宏大主题cy,主角成为政治伟人,但他的关注点始终包括普通人的思想。


我对日本经济很感兴趣。 2017年我去东京考察的主题是中日经济比较。在日本,《日本第一》依然是家喻户晓的作品,但和当地朋友交谈时,或多或少都有些尴尬。或许现在的悲观情绪让他们无法回望当年的辉煌。


重读《日本第一》的重印版,感觉这本书虽然写了几十年,但抛开结论不说,方法论后面还是蛮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整体来看,沃格尔是一位典型的哈佛学者,研究重大热点话题,也很有活力。他也清楚地看到了当时日本优势背后所隐藏的弊端,特别是在制度变迁和社会结构方面,看到了日本的诸多不足。阿内塞系统。


沃格尔一直强调本书的重点在于日本经验对美国的意义。他是一位爱国者,尽管这被外界认为是预言失败的借口。不过,从四十年前看,就更容易明白傅高义的用意了。与日本对美国的追随和学习态度相反,美国对日本的态度往往是忽视和输入。两者之间的不对称,导致美国要么对日本的成就视而不见,要么充满恐惧。沃格尔当时的写作或许起到了唤醒美国人的作用。


多年后回想起来,虽然有些判断是错误的,尤其是经济方面并没有给我太大的启发,但也有很多有见地的观察是脱离的来自文化。阿拉斯呃似是而非的刻板印象。



追寻日本离不开历史的眼光。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了现代化历程。尽管它取得了耀眼的成功,但仍然掩盖不了一个特点: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极其短暂,类似于中国三十年的改革。虽然日本人在留学时一直勇往直前,但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种剧变,在时空的转变中被压缩在短时间内。 ,留下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在未来还将继续发酵,无论是大正时期的暗杀风潮,还是昭和时代前半叶的军国主义,还是未来经济中的集体主义。


回顾日本近代转型史,转型前和转型后不应该分开,但过分强调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可能不太正确。如果认为文化总是决定一个国家的走向,而忽视了现代化进程中民主和经济发展的诸多努力和巨大变化,显然是有问题的。比如《菊与剑》就是人类学分析的典范,也是日本研究的必读之作。然而,这本书是在战争期间制作的,过分强调了日本文化的特殊性,而低估了特殊性背后的共性。

中国人谈起日本时,总是羞愧地说,我们对日本的了解远远不如日本对中国的了解。这是一个美丽的说法,它似乎已经成为理解日本或中国,甚至政治正确的共同起点。 。


但另一方面d、这种说法只正确了一半,还没有触及更大的现实。日本对中国的认识有其历史传统和学术传统。从集中度和数量上看,日本国内的对华研究与日本对华研究相比是压倒性的。当然,水平也参差不齐,对中国也不止一次误判。恐怕日本并不是唯一一个中国人不了解的国家。看似是中国民族性格的原因,其实与中国当代学术发展有关。这远非真相。


四个

沃格尔的“日本经验”


外国人对日本的了解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立足于自己的国家(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来看待日本。这往往是日本国内传播者的最大弊端,其结果往往是粗略的比较和仓促的结论;下一个层次是尝试立足日本来看待日本;一个甚至更高的层面上,我们实际上应该超越我们自己的国家和日本,以新鲜的第三方视角来看待日本。

沃格尔关于日本的两本书中,《日本第一》立足于美国,着眼于日本,导致观察和结论出现偏差。但由于《新中产阶级》超越美国和日本来看待日本,“水平”成为沃格尔的思考和写作永远高于同龄人的基础,达到了直接比较与超越比较之间的平衡。


近年来,我与很多美国和中国朋友交流,发现随着中国的崛起,很多人似乎认为美国的中心世界上除了美国就是中国。伦敦不再是中心,日本也已成为过去。过去,我们很多人批评普通美国人不关心世界,心胸狭隘,以美国为中心埃德。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即使是一些受过良好教育的朋友也难免陷入同样的​​思维惯性。 “以中国为中心”似乎距离“以美国为中心”还有50步之遥。看来在接受美国教育的同时,也接受了美国人的狭隘思想。毕竟仅仅了解一两个国家是很难真正了解世界和文明的。有价值的是多样性和复杂性。


付高义之所以去日本,除了佛罗伦萨的建议之外,还与他一贯的训练有关。他坚信人类学的价值。 “理论和方法来来去去,但优秀的民族志将永远存在,因为它将作为特定历史时期某个地方的图景被保存下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日本新中产阶级》作为一部优秀的民族志,无论时代变迁、热门话题盛衰,在日本研究中都永远不能被忽视。


出乎意料又情理之中,弗洛伦斯的丈夫是著名人类学家克莱德·克拉克霍恩。弗洛伦斯的话让我想起了诺贝尔奖获得者奈保尔的想法:“这位作家的观点基于什么基础?他还知道哪些其他世界,他将哪些其他经历带入他的观看方式? A 如果一个作家只了解这个世界,他怎么能写这个世界呢?”

从这个意义上说,沃格尔的作品,对日本、中国,甚至东亚和美国都有比较的视角,比只了解一国的书更好,具有历史的穿透力。这可能就是我们今天还在读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