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准预期降温?央行推广“逆回购+MLF”

面对超过30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到期的关键节点,央行选择了“逆回购+MLF”的方式来回应市场对流动性的担忧。 4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操作办公室发布公告称,为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

面对超过30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到期的关键节点,央行选择了“逆回购+MLF”的方式来回应市场对流动性的担忧。

4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操作办公室发布公告称,为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根据当前流动性需求期限结构,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将于4月17日推出逆回购操作1600亿元,MLF操作2000亿元。公开信息显示,当天3665亿元MLF到期。

4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利率招标方式启动400亿元逆回购操作。此前,央行已连续18天未开展逆回购操作。

有分析师指出受MLF到期和地方债发行影响,近期流动性面临一定压力,市场上出现了“是否要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的讨论。但在近期宏观经济数据超预期的背景下,市场多次下调“降准”预期。

降准预期降温?央行推广“逆回购+MLF”


组合操作对冲MLF期限规模

综合多家机构分析,4月MLF到账超3000亿元17日期间,引发市场关注央行下一步操作。

中信证券在此前的研究报告中预计,今年4月份财政存款和MLF到期因素的存在将导致基础货币面临约1万亿元的缺口。与此同时,银行间同业存单到期高峰和发行加速地方政府债券也会加大对流动性的干扰。

您如何看待央行4月17日的操作?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斌指出,央行当天并未全额续贷,而是采取“1600亿7天期逆回购+2000亿中期借贷便利”的组合,规模保持稳定,但反映了结构差异。

文斌分析称,这种差异反映了央行当前的操作趋势,其考虑因素之一可能是宏观经济基本面已经见底。一季度经济数据显示,投资、消费、工业增加值全面好转。总体来看,当前市场流动性较为充裕,无需全额续借MLF对冲到期规模,有利于流动性结构调整。

文斌预测,基于从4月17日央行操作和一季度经济数据来看,下一阶段降准和定向降准的概率在下降。央行可能会通过更多公开市场操作来保持流动性总体稳定和市场利率基本稳定。

中信建投研报分析​​,目前公开市场操作总量为4000亿元,略大于MLF到期金额。央行采取“公开市场操作+MLF”加大对冲力度应对基础货币缺口。一方面可以利用MLF的长期流动性稳定市场预期,避免基础货币市场过度波动;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短期公开市场操作来稳定市场预期。期货退出的方式必须准确操作,避免市场流动性过度宽松。这种操作方式更加灵活可控一是市场原本预期的“减持”或直接采用“MLF”对冲方式。


“把好货币供给大门”

包括前期社会融资数据在内,近期公布的多项宏观数据超出市场​​预期。 4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一季度经济数据再次释放出“经济企稳”的信号,相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货币政策的走向。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1343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4%。 3月份,CPI同比上涨2.3%,涨幅比2月份提高0.8个百分点; PPI同比上涨0.4%,涨幅比2月份提高0.3个百分点。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报告认为,鉴于当前经济企稳,考虑到物价水平已明显回升,货币政策虽然应坚持逆周期调节,但没有必要进一步提高物价。

在市场充满争议之际,央行近期不止一次释放公开信号,引导市场对货币政策的预期。

4月15日,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在2019年一季度例会新闻稿中指出,要继续密切关注国内外经济边际变化和财务状况,增强忧患意识,保持战略定力。坚持逆周期调节,进一步加强货币、财政等政策协调,及时调整微调,在稳增长的基础上着力防范风险。稳健的货币政策要适度从紧,把好货币供应闸门,防止“泛滥”。同时,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水平。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增速必须与GDP名义增速相匹配。

工银国际在研报中指出,从央行4月15日的公告来看,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不再强调“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而是聚焦“好货币” “供给门”、“防范风险”、“推进重点领域改革”表明央行目前拥有适当的政策空间,可以根据不同情景做出冷静、审慎的决策。

文章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