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领导者:请先把员工推到谷底,然后再把他们拉上来!

一个时时帮助你认清现实,然后在把你推入深渊后伸出援手的领导者,才是好领导。但大多数领导者要么选择前者,要么选择后者。实际工作中你更喜欢哪一种呢? 前段时间,美团副总裁王慧文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了一张类似的

一个时时帮助你认清现实,然后在把你推入深渊后伸出援手的领导者,才是好领导。但大多数领导者要么选择前者,要么选择后者。实际工作中你更喜欢哪一种呢?


前段时间,美团副总裁王慧文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了一张类似的图片。还有一段文字:“一个负责任的管理者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将下属从无知的顶峰推向绝望的低谷。能否爬上启蒙的斜坡,取决于个人的性格。”

我看了一眼我的朋友圈,转发的人大部分都是领导,可见领导对这句话有共鸣。我也当过领导,看了之后觉得很过瘾。因为领导特别讨厌一种人:自我感觉良好,却不知道自己有多伟大的人世界是存在的,并且没有真实的物质。遇到这样的人,把他们从山顶上一脚踢下去的感觉真好……

不过,如果理性思考一下,王慧文的话还不够完整。如果一个领导的主要任务就是把下属压下去,让他们自生自灭,看自己的命运,那么这个领导就太好了,当不了领导,就比比谁腿更强,谁能虐。如果真是这样,领导者的价值何在?

所以,我觉得这句话最好改成这样:“一个负责任的管理者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将下属从无知的顶峰推向绝望的低谷,然后伸手给予他们伸出一只手。至于能不能拉起来,就看个人的性格了。”

01

为什么要把下属推向绝望之谷?< /p>

当我攻读 MBA 时,一位变革管理教授说,对于一家 PE 公司来说,变革不断,领导最重要的是“制造怨气”。听到这个消息,我们都有些失望。这有什么新鲜事吗? “塑造愿景”这个领导力术语几乎已经过时了。还有什么可谈的呢?

但是教授说你理解错了。是“怨”中的怨,不是“欲”中的“愿”。因为在变革时期,管理人们的恐惧比他们的期望更有用。

一开始我还是不太明白。后来,当我开始从事咨询管理工作,见识多了,我才意识到,确实如此。在动荡的环境下,不能只谈希望。你必须先谈谈员工害怕什么。你必须给员工树立一个共同的假想敌。这个时候大家都会特别团结。

正如《想象中的共同体》所说:把一群人放在一个泥泞的环境里,然后让他们面对一个共同的问题。假想敌,这群人立刻就会变得形影不离,拥有庞大的能量。所以,你会发现优秀的公司并不会让员工特别舒服。他们都标榜危机文化。

正如任正非所说:“这十年来,我每天只想着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有一种荣誉感、自豪感,但有一种失败感。”危机”;

马化腾也常说:“我们可能像那些巨人一样随时倒下,你碰一下,可能还有体温”;

马明哲也说:“平安唯一不变的就是它不断变化,如果你忘记了这一点,你就不会安全。”

这些公司都在制造绝望之谷。我还给大家展示了一个启蒙的斜坡,员工夹在野兽与美女之间,只能拼命奔跑。

组织行为中有一个概念叫:“祛魅”。这是什么意思?托普简单来说,就是去掉新员工的媚俗,让他们看清现实。因为刚进入职场的新人会把现实想象成乌托邦,总是把职场生活想象成理想。他们会对自己抱有太高的期望。期望和评价。

我招募了一些新人,他们中的许多人都觉得自己是来干大事的。即使给了他们一个国家,他们也能管理得很好。同时,他们对待周围的同事和领导也存在着不切实际的期望。他们觉得同事的热情对待、领导无处不在的指导,都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

但现实往往不是这样,甚至更加残酷。因此,领导者需要尽早释放这种残酷。因为如果中途被残酷淘汰,无论是对组织还是个人来说,损失都会更大。还不如从一开始就狠下心来。那些那些“不再抱有幻想”的人可以留下来。未来成功的概率会更大。

作为领导者:请先把员工推到谷底,然后再把他们拉上来!

曼联主教练弗格森在他的《领导力》一书中曾说过这样的话。当他介绍新球员时,他会播放该球员的视频。球员之前最糟糕的一场比赛。直播结束后,他会问:“发生什么事了?”其实弗格森对当时发生的事情并不感兴趣,他只是想看看球员们的反应。

只有当对手说他不够好,可以变得更好时,才意味着他心智已经成熟,可以加入球队了。如果他把所有的责任推卸给别人,那就说明这个人不适合曼联。你看,这就是弗格森的“阙”法:不管你在外面有多厉害,到我这里来,我就把你打回原形。

简而言之,就是把下属推入低谷。绝望是一种组织行为。 “场景”的营造”,但对于个人来说,则是一种“祛魅”,一切都是为了营造一种危机文化,就像下面这个小故事,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

爷爷问孙子:“如果你负责管理院子,猪会因为饲料不好而发脾气,狗会因为看守累而半夜睡着,驴会因为工厂环境不好而无精打采。太脏了,怎么办?孙子说:“我要给猪改变饲料,合理安排狗的工作量,改善驴的磨房环境,安抚它们,稳定它们的心态。”爷爷气得跳了起来:“你这个浪子孙子!”你应该告诉他们狼! ”

02

为什么一定要拉下属?

我在做销售部经理的时候,有一些同事我找工作的时候,经常会了解他们换工作的原因。目前的收入不是主要原因(b)因为这个行业的水平差不多),主要原因是:缺乏上级的指导。

曾经有一个直言不讳的女孩形容她的领导者。这句话我至今记忆犹新:“领导总是待女人如男人,男人如牛,却从来不提供任何帮助。 ……”

那女孩过来后,表现非常出色,成为了我们部门的中流砥柱,我当时就想,我们竞争对手的领导会不会是我们的卧底?员工离开,他们正在为我们提供人才。

美国管理学家诺埃尔·迪基在忠诚度研究中发现,除了收入之外,影响忠诚度最重要的因素是员工被重视的程度正如中国成语所说:“将心比心。”如果你把员工推下谷,不理睬他们,别人怎么可能忠诚?

而且,时代也变了。过去,197年出生的人0、80年代开始工作,大家都有一种“打工”的心态,认为既然我保住了你的工作,我就坐以待毙。但现在90后、00后纷纷登场,他们有了“合伙人”心态。我们一起做生意。你不能总是压制我,你必须能够帮助我。

随着时代的变迁,管理思想也应该随之改变。然而,许多管理者似乎还没有走出困境。他们仍然宣扬“挫败文化”、“愚忠文化”,动不动就使用威胁手段。正如王慧文的说法,不知道有多少管理者可以利用它来剥削。

但是,他们不明白的是,你能吓到的人是那些无法离开公司的人,而你可能吓不倒那些有能力离开的人。

一位我尊敬的老领导曾对我说过:“与下属相处时,抛开官方事务优先。 “他们跟你在一起几年了,你要帮助他们成长一点。”我非常同意他的这句话。因为我看到的大多数年轻人都是很有上进心的,但他们最大的问题往往就是未知的无知。< /p>

也就是说,他们的经验太少,很多事情不知道该怎么做,更不知道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他们需要更清晰的参考和更及时的反馈。因此,上级往往能把他们从泥潭里拉回来;领导的一点指引,可以让他们少走很多弯路,甚至使他们受益终生。

从这个角度来说,领导的一点努力,可以让他们受益匪浅。是一件非常划算的事情,就像我和那个领导一起度过的五年里,我经常受到各种各样的指导,从日常着装,到如何与客户交谈,到业务分析,甚至到对人性的理解。 ..那也是我的五年鲁最快。就这一点而言,我是相当幸运的。

他的话说:“别人跟你在一起几年了,你要帮助他们成长。”这也是我听过的最好的领导座右铭。虽然这么简单,但是却显得特别深刻。

我读过一箱管理书籍,上过十几门领导力课程,但那些厚重的技能很难运用到应用中,用起来又显得那么肤浅。

或许正是因为这个世界充满了太多的肤浅,才让这种简单的深度更加难得……

文章来源: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