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增长30%以上今年。
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是全球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与成本、风险、收益的不对称有关。观察历史就会发现,我国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周期性强化也是增长模式的结果之一。
2012年以来,地方政府出台一系列限制性政策融资平台、房地产行业信贷相继推出,加大了经济下行压力,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浮出水面。
银监会印发《2015年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实现“三个不少” “比”:有效增加贷款 在增量增量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小微企业贷款户数户数不低于上年同期,小微企业贷款申请率不低于上述数。同比水平。
同时货币政策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支持中小微企业。这一时期,P2P等为小微企业提供服务的互联网金融创新受到鼓励。政府还希望通过资本市场注册制和新三板、新四板(区域性股权交易中心)为小微企业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系统。
2018年后,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再次严峻。这与2012年至2015年期间发生的情况类似,抑制了地方政府的基础设施投资。随着房地产行业的融资扩张,中小微企业首当其冲受到影响。去年去杠杆导致的金融收缩压力加大,民营上市公司也纷纷涉足股权抵押贷款融资。
一切似乎都在重复发生,原因和反应高度一致。如果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基础设施和房地产作为拉动,大量的中小微企业就会依附于其上,形成一条漫长而复杂的链条。当金融政策为这两个领域降温时,地方政府和房地产企业都有强大的融资能力来渡过难关。然而,大多数中小微企业却面临着市场萎缩的困境,具体表现在融资欲望增强、融资风险加大等方面。融资困难且昂贵。
可以看出,2008年以来,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基础设施和房地产,而这两个领域又高度依赖信贷扩张,甚至如果整体货币政策没有出现太大幅度的收缩,这两个领域信贷的结构性调控,也会给依赖的中小微企业带来周期性压力。
这说明中小微企业结构与整个经济结构高度契合。经济严重依赖基础设施和房地产,中小微企业也严重依赖。要想调整经济结构,摆脱对基础设施和房地产的依赖,首先必须清算大量中小微企业。
几乎每一项救助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政策,首先体现在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加大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等方面,因为拯救毛细血管需要提供主动脉输血。
我国只将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分为两类:通过不断调控形成不同的小周期,并分阶段利用投资空间形成长周期。你可能想用这种控制来为结构调整创造空间和时间,但市场已经认识到这个周期的必然性,导致企业更愿意博弈这个周期。因此,每次小周期只是给市场降温,而不是出清,不利于结构调整。
每个周期末,都以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作为周期调节的突破口。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的同时,中小微企业往往受到影响。企业集中贷款使中小微企业信贷政策政策性、公益性。例如,2015年,“三不少”政策实施,现在要求大型国有企业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增幅30%以上。这些政策会取得一些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从长远来看,解决中小微企业日常经营中的融资问题还需要不断努力。
中国金融供给结构中的一些问题不容忽视,但这些问题与中国经济结构相适应,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因此,经济结构和金融结构同步推进才是有效的。但经济结构优化本身会导致大量中小微企业清算,由此带来的风险将阻碍结构调整的进行。这就产生了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即便如此,中国在建立普惠金融体系方面仍有巨大进步空间。在政府层面,中国有中国发展银行、进出口银行等大型机构。提供项目和工程服务的政策性银行缺乏服务中小微企业的机构。事实上,国家供销体系有优势、有责任为农村和农民提供金融服务,邮储银行也应该在普惠金融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