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的新疆哈密,气温零下,田野荒凉。不过,新型植保无人机的试飞引起了众多棉农的关注。
这架无人机属于26岁的荣梦雅。她从英国留学归来,短短两年时间就在哈密棉农中小有名气。每年5月到10月,她都会接到数百个电话。荣梦雅的手机里,邀请她的团队为地里的农作物做植保。
荣梦雅
创业以来,荣梦亚梦亚的无人机机队从1架扩大到6架,队伍增加到10人,完成了近15万亩棉田的植保作业。
在新疆,以无人机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在将棉花种植业从沉重的劳动力成本中解放出来。
棉田里的“人海战术”
和许多新疆孩子一样,荣梦雅是在棉田里长大的。我的父母于20世纪90年代末从河南搬到新疆,务农20年,种了4000多亩棉田。
每年九月,荣梦雅一家人就显得格外热闹,因为采摘季节到了。一名工人需要两个月的时间才能采摘10英亩的棉田。这个家族每年至少雇用 400 名工人。
打落叶剂后的棉田
部分工人有的来自河南老家,有的则通过中介公司从安徽、甘肃、四川等地招聘。管理400多名工人的衣食住行,是一项极其繁琐的挑战。
“每个人的工资是按照采棉量来计算的,平均每人每月的采棉量在5000元左右。我们包车运输,安排住宿每天还要照顾饭菜,所以我们需要再聘请两名厨师。 ”荣梦雅妈妈说。
棉田里的“人群战术”是新疆棉花采摘季节的一道独特风景,但也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棉农的负担,成本主要由土地、产量和劳动力组成,仅劳动力就占总成本的一半左右。
荣蒙亚一家的花费每年花400万以上雇人去摘棉花。所以两年前,当哈密当地军队开始推广棉花采摘的时候,机会一出现,荣孟亚的父亲想都没想就成为了哈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当时很多人都不敢用,因为采棉会造成5%的损失,而老百姓每逢采摘都会采摘。”地上的棉签,你怎么舍得丢呢?”没想到,容梦雅的父母却尝到了大胆的甜头。棉花采摘机效率极高。它日夜连续作业,一周就能完成以前工人两个月的工作。而且,每亩机械开采的成本只有200多元,非常经济。与节省下来的人工成本相比,机械开采造成的损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从此,荣孟亚的父亲就成了农业机械化的忠实拥护者。哎,每当有大型农机展会的时候,我都会尽量去参观。荣梦雅也是在一次农机展会上接触到植保无人机的。
棉农都知道,棉田每年至少需要保护6次——5次。 6月份喷药是为了防治蚜虫;七、八月喷药,杀灭蚜虫、红蜘蛛等害虫; 9月至10月中上旬除此之外,需要喷洒脱叶剂,以加速棉花叶子的脱落。方便采棉机操作。
在英国读书时,荣梦雅玩过无人机。看得出来,她习惯了拖拉机植保,却没想到无人机也能保护植物。直到2015年陪父亲参观农机展,她才第一次了解到无人机植保。
“当时无人机植保还很冷门,大疆甚至还没有进入这个行业。我和哥哥都觉得机械化一定是未来农业的方向。这是一个机会。”荣梦雅说道。
2016年初,大疆创新推出首架植保无人机,但荣梦亚兄妹找遍了新疆却没有找到一架飞机。前往山东、江苏,带着无人机返回哈密,正式开始了无人机植保业务。
如何驾驶无人机?如何混合药水?如何设置飞行速度?兄妹俩什么都不知道。好在家里不缺棉田。兄妹俩划出了一块试验场,分成几个区域,测试不同浓度的药物,如30%、40%、50%、60%,寻找最佳方案。
“如果植物本身受到病虫害,叶子表面就会出现色斑。无人机喷洒农药后,如果看到色斑慢慢减轻,就说明它起作用了。”荣梦雅说。
经过反复试验,容梦雅和哥哥发现一亩地需要一升药,无人机的速度控制在4米/秒-4.5米/秒,效果最好的是通过保持植物上方约2米的高度来实现。荣梦雅和哥哥首先对自家近4000亩的土地进行了植保。
几天后,邻居上门发现,他用拖拉机喷洒农药后,蚜虫不但没有被杀死,反而还有蚜虫越来越多。但隔壁荣家的田里却没有蚜虫。一位邻居前来寻求帮助,然后他听说了无人机喷洒的事。
第二天,荣梦雅和她的哥哥带着无人机去了我家。记者来到邻居的田地,发现田地边有80多人熙熙攘攘地等待着。原来,无人机喷洒的消息已经传开,大家都想看看这个新事物。
为什么拖拉机输给了无人机
在接下来的三四天内,又一拨人从四面八方赶来,其中就包括蓝紫黎,他驱车60多公里来看看无人机植保能否解决他的问题。
兰子力家拥有棉田1000多亩。拖拉机植保带来的各种问题一直让他头疼,尤其是拖拉机转弯时,非常吃力。落棉容易,植保造成的损失率约为5-7%。按每年亩产400公斤计算,一亩地的产量至少要减少20公斤,1000亩地的损失就是20吨!无人机植保损失率为0,如果按照2017年7.5元/公斤的采购价格计算,仅损失一项,使用无人机植保一年就可以增加收入15万元。
无人机的效率也比拖拉机高得多。拖拉机一天可以保护 100 英亩的土地,而无人机只需 2 小时即可完成同样的工作。在害虫爆发期间,越早采取措施害虫得到制止,损失制止得越早。
拖拉机只能在白天作业,但哈密每年七八月份,中午的地表温度高达50℃。高温导致药物蒸发,害虫幼虫会躲在叶底,大大降低植保效果。而配备避障雷达的无人机可以在夜间作业,杀伤效果更加出色。
另一个决定性优势是节水。新疆是全国最缺水的地区之一,哈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新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一半。拖拉机植保每亩地消耗500公斤水,而无人机只需要100公斤。兰子力算了一下,在家喷洒农药可以节省400吨水。
“这么少的水能有效果吗?”每个农民,包括兰子李老师也问了荣梦雅同样的问题。几次。
“事实上,无人机使用的水更少,这意味着药水的浓度增加了,效果自然更好。”容梦雅每次都会给他们解释,就像一杯糖水。如果把一勺糖放入20毫升水中,你可以尝到甜味,但如果放入2000毫升水中,则根本尝不到任何味道。
努力工作五个月就能赚几十万
优势拖拉机植保价格仅为4元/亩左右,而无人机植保价格为8元/亩。蓝自力算了一下,1000亩棉地每年使用6次无人机植保,需要额外花费2.4万元。
“是的,与减少损失和用水量所获得的效益相比,植保的成本并不高。 ”蓝子立赶紧做出了德并成为荣梦亚的VIP客户,让荣梦亚团队连续两年负责棉田植保工作。
优势植保无人机很快得到了棉农的认可,订单数量也在不断上升。 2016年6月,荣梦雅购买了第二架无人机。到9月,机队规模已扩大至4台。
从一辆皮卡车、一架无人机和10块钱的电池开始,荣梦雅和哥哥用5个月的时间走遍了哈密市辖10个乡镇、27个乡。哥哥荣景哲担任飞行员,荣梦雅则负责配药、更换电池。等待后勤工作,最忙的时候,父母也被拉到地里帮忙。
“最忙的时候是采摘季节,这个时候施用脱叶剂的时间集中在20-30 天。我们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有时一整个月都不能回家。 ”荣梦雅说,那段时间,队里的人都活得像“野人”。
2016年底,荣梦雅和弟弟在哈密周边地区耕种7万多亩,赚到了4架无人机(一架植保无人机加电池售价近5万元)和一台无人机的成本。
去年,荣梦亚的植保队伍不断扩大,他们聘请了专业飞行员,又购买了两架无人机。“最大的成本是购买了两架无人机,但去年,大约有7万英亩的植保面积。”田地得到保护,仅植保收入就在56万左右。”荣梦雅说。
未来新增职业缺口30万
p>荣梦亚认为无人机植保在新疆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 “这里有 100 万英亩的库托哈密的土地,每年至少要做6次植保,相当于每年需要植保的棉地有600万亩。去年我们团队种植了约7万亩,只占整个哈密市场的1%。市场根本没有饱和。 ”
2017年,新疆棉花播种面积达2896.61万亩。如果全部无人机用于植保,将创造10亿元以上的新市场。
虽然无人机植保正在迅速流行,但飞行员却越来越稀缺。新疆棉花采摘季期间,全国范围内还没有无人机飞行。无人机植保作业队数百名飞行员将带着近千架植保无人机如候鸟般驶向新疆,就像当年的麦柯一样。
“目前,新疆60%的棉田都有田间植保队保护s。地方大型植保队伍屈指可数,试点人员紧缺。 “荣梦亚决定扩大业务范围,不再局限于每年五六个月的植保期,业务范围扩大到无人机销售、飞行员人才培训和植保。
去年5月,兄妹俩成为大疆农业在哈密地区的代理商,并在哈密开了一家专卖店,销售植保无人机,荣孟亚的主要工作也从植保一线承担销售、售后、培训等任务。
“去年我们卖了30架植保无人机,他还负责人机的后期维护。我建了微信群,随时回复新飞行员的各种问题。如果遇到自己遇到新问题,解决后会分享给大家。”荣梦雅说道。
由于有着丰富的棉田植保作业经验,荣梦雅也成长为农业植保课程讲师,亲自教授飞手训练培训班。我们非常重要。一方面,我们是售后服务链中的一个环节。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为我们的团队找到优秀的飞行员。”
深圳人机协会副会长吴宇敬兵估计: “2017年,我国农业植保无人机数量为2万架,预计3到5年,农业植保无人机数量将达到10万架左右,缺口至少为3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