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经济政策的系统性和协调性

日前,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第三次会议,分析当前经济金融形势。会议强调,做好当前金融工作,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遵循既定方针,抓住重点推进工作。 这次会议要求,在宏观形势总体

日前,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第三次会议,分析当前经济金融形势。会议强调,做好当前金融工作,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遵循既定方针,抓住重点推进工作。


这次会议要求,在宏观形势总体变化的情况下,保持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充分考虑经济金融形势新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外部环境,实行预调、微调固然好,但力度也需要控制。


今年以来,国内外环境发生了一些变化。中美贸易摩擦的不确定性也影响了国内金融市场,改变了宏观环境ment。稳定。为了应对新的变化,一些既定政策需要进行预调整和微调,以稳定市场情绪和预期,缓冲环境变化的影响。但正如这次会议提到的,预调微调必须精准、有策略。


当前,在结构性去杠杆的背景下,如果贸然放水刺激经济,会加剧市场的悲观情绪,因为大量的放水会对市场产生负面影响。有一丝“危机来临”的迹象,同时,从长远来看,放水会带来更糟糕的后果。


除了保持战略定力,不要过于恐慌和反应过度之外,最重要的是,面对不确定的环境,为了保持宏观稳定 制定政策要强调协调性、系统性。如果如果不协调一致,一些局部正确的决策可能会因结构性因素的存在而导致体系不稳定,甚至可能加剧结构性失衡,产生新的风险。


特别需要考虑的是,我们是一个转型经济体,结构性挑战较强,周期性问题也较多。与此同时,我们也面临着外部的不确定性。因此,我们的主要挑战是内部的和结构性的。外部不确定性带来的影响有限,但主要影响预期,使国内结构性问题更加复杂、形势更加敏感。这就需要在宏观层面制定系统性的规划,在微观层面更加细致精准,实现宏观与微观的协调,避免政策失误导致市场雪上加霜。


德国货币在20世纪80年代与日本一起升值,但避免了日本式泡沫的风险经济;后来又躲过了美国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德国一直是一个值得学习的“例外”。德国政策制定和改革方案的特点一是稳定审慎,二是注重系统性、协调性和前瞻性。


例如,10年前让德国避免次贷危机影响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2010年议程,改革计划涵盖”减税、劳动力市场、福利制度等方面的系统性改革增强了德国经济的竞争力,审慎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让德国避免了“泡沫”。在德国看来,通过赤字刺激需求未来金融只会带来新的失衡和不稳定。


中国的改革需要系统的谋划,虽然有新的发展观念和发展目标、经济政策主要是适应性的。现在外部不确定性是短期变化,需要解决的是长期积累的结构性问题。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是解决结构性问题,微调预调是应对短期变化。


本次会议还提出“加大政策支持和部门协调力度,特别是金融部门与金融、发展改革部门的协调配合, “加大政策精准支持,更好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从近期国务院针对社保征管、创业投资税负等社会关切的回应来看,政策协调正在加强,要进一步有效降低减轻企业负担,消除减负矛盾现象加大企业负担的同时,强化政府信用。

加强经济政策的系统性和协调性


协调可以解决短期问题,但决定性因素是顶层设计的系统性。当前,中国提出新发展理念,确立高质量发展目标,正在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


具体来说,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一系列改革目标。因此,在稳中求进的大基调下,有必要加强短期政策协调,提高改革的系统性和可执行性。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