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明白这四点,所谓的“复习”就白搭了!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常常会觉得以前犯过的错误,为什么今天又犯了呢?为什么我们不记得了?网络时代,很多人只是“Ctrl”-C”+“Ctrl-V”,没有区分,没有归纳分析,没有检查,没有总结,忙忙碌碌整天说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常常会觉得以前犯过的错误,为什么今天又犯了呢?为什么我们不记得了?

网络时代,很多人只是“Ctrl”-C”+“Ctrl-V”,没有区分,没有归纳分析,没有检查,没有总结,忙忙碌碌整天说“复习”,但实际能力却没有提高。这就是复习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复习为何这么受欢迎的原因。

如果不明白这四点,所谓的“复习”就白搭了!

但是,当我们整天谈论“复习”时,有我们真的抓住了它的核心和本质吗?


什么是review?

“Replay”原本是一个Go术语,原义是玩家玩完一局游戏后,会在棋盘上再次“玩”出游戏过程,看看自己哪里下得好,哪里下得差,哪里可以做得不同甚至更好等等。

这种还原游戏流程并进行讨论分析的过程称为评审。

用在企业管理中,评审指的是从过去的经验和实际工作中学习,帮助管理者有效总结经验、提高能力、提高绩效。


关于review的几个常见误区

在和大家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人对于review存在很多误解。

误区一:别人的事我们能评论吗?

有人会问:别人的事情我们能评论吗?我想这是因为我们不懂审查。由于磁盘的性质而产生的误解。

回顾的本质是让大家对自己经历过的事件进行总结和学习。

因此,我们不能去回顾别人的事件——我们可以综合各方面的信息,研究、推断或模拟别人的事件,并从中得到一些启发或参考。这种方法就是“案例研究”。

虽然案例研究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方法,你不是当事人。无论案件多么详细,都很难还原事实,重现当时的情况,让人理解完整地执行整个审查逻辑。

因此,案例研究和综述的信息来源完全不同,学习的原则也明显不同。它们属于不同类型的学习。

误区二:“项目后评估”是回顾吗?

很多公司都有类似“项目后评估”的机制,即在完成一个项目或某个项目后之后,大家坐下来讨论、评估或反思。这是回顾吗?

真正的回顾必须分析成功的关键要素或失败的根本原因,并汲取经验和教训,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回顾或回忆,而且应该是正确的与绩效评价和奖惩分开。

虽然我不否认这一点简单的后见之明也很有价值,但如果没有系统的分析,你的“如果会更好”的想法很可能只是一厢情愿。可能还存在其他限制因素,例如缺乏深入、系统的分析。 ,而且还没有被发现;

如果真的这样做的话,可能会出现其他问题。

因此,复习必须包含完整的学习逻辑。严格意义上来说,单纯事后审查并不是审查。

当然,如果在做“项目后评估”(或其他术语)时能够有一个开放的心态和适当的氛围,大家也会进行系统的分析和反思,从而产生集体学习。 ,那么这本质上是一个评论。

误区三:复习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吗?

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人把复习当作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回顾,找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找出对策,并制定行动计划。

这种做法合适吗?复习是不是一种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实我觉得复习不能和分析和解决问题混为一谈。

原因有两个:

1)两者的目的不同

复习的目的是从经验中学习,虽然“学习”也有包括解决问题、纠正不足只是学习的一部分,而不是学习的全部。

在实践中,除了一些简短快速的非正式评审可以用来或侧重于解决问题外,大多数评审需要超越问题分析和解决,从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展开。充分体现学习的价值:

从大的角度看,不仅要从失败、缺点、问题中学习,还要综合衡量和把握学习最有价值的点,包括亮点或成功的实践;

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看,这不仅仅是关于解决问题、纠正缺点,更要深入反思,举一反三,找出本质和规律。

2)两者混为一谈会产生“副作用”

复习时,只注重问题分析和解决,不仅发挥不出威力,还可能让人集中注意力工作任务太多。或者问题本身就减少了反思和学习的要素,达不到复习的效果。

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如果你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推进工作,可以跳过评审,直接采用市面上很多问题分析和解决方法;

关于相反,如果你不仅希望解决问题,而是希望从工作中学习,帮助我们个人和团队提高能力,那么你不应该只关注问题或任务,而应该根据本质进行深入分析和审查过程。查询、系统分析,并真正从中学习。

误区四:对于变化很快的行业来说,回顾有意义吗?

有人认为,现在变化这么快,回顾只是对过去经验的总结。意思是义吗?

我觉得这个担心是多余的。

因为回顾不是简单的回顾和重复过去的事情;需要深入分析,寻找事物的内在规律,虚心全面反思。

包括目标是否合理、环境是否发生变化、现有策略是否有效、是否有创新的可能性等等。

如果我们发现环境事情发生了变化,我们的目标、组织方法、战略等需要调整,我们必须及时做出调整。

其实,行业虽然变化很快,但肯定有一定的规则和关键成功因素,尤其是快速试错和迭代优化。

因此,复习不仅意义重大,而且是成功的关键。它不是让你“低头拉车”,而是让你“抬头看路”,洞察本质,抓住重点,快速创新、应对。对于一个瞬息万变的行业来说,谁能真正利用好评审,谁就能更快取得成功。

误区五:复习会影响创新

复习主要是学习工作经验。有人担心审查会“巩固”成功并导致僵化。会影响我们的创新吗?甚至有人认为审查只是看“后视镜”。

在我看来,他们还没有理解和把握复习的本质。

复习是为了学习。真正彻底的检讨,必须发现成功的关键因素和失败的根源,找到问题的本质和规律,并保持开放的心态。对内外部环境、目标、策略和执行流程的反思和分析也是回顾的重要内容。

因此,真正的回顾并不是只看“后视镜”。不但不会导致封闭和僵化,反而有利于激发创新,使组织不断变得更加敏捷。


U型学习法:复习之道

关于学习,《荀子·儒家小篇》说:

p>

“未闻不如闻,闻不如见,见不如知,知不如行。当你练习时,学习就停止了。如果你实践了,你就会知道;如果你实践了,你就会知道。如果你明白了,你就是一个圣人。 ”

1.闻、见、知、行

也就是说,只有能实践,才算是完整的学问,才是真正的学问。

为了进行学习,需要四个步骤需要经历。

第一步的主要动作是回顾和梳理你的具体经历。这是针对此时此地(刚刚结束或过去)的事件或活动,具体而生动(“本”“表”);

第二步的关键动作是比较、分析、反思,找出这里事件的利弊、亮点和不足,分析根源、抓住重点,不仅看到表象,更要抓住本质(“这个”和“里面");

第三步,举一反三,总结提炼,看看以后会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件或者相关的事件。出现这种情况怎么处理,也就是比如说,获得一些经验或教训,这是针对将来的一般原理或实践(“那里”和“里面”);

第四步的核心在于将获得什么一般原则(经验教训)应用于实际的未来情况(工作任务、问题或挑战)并针对未来的实际行动(“那里”和“桌子”)。

因此,从第一步到第二步是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需要细心、洞察本质、抓住关键;

第二步到第三步是一个“从这里到那里”的过程,需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总结、概括、提炼出一般规律( “精”或“常”);

第三步至第四步 这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需要灵活、创新、注重偶然性。这是一个“学以致用”的过程。

整个过程的轮廓就像英文字母“U”,所以我称之为“U型学习法”。

综合以上分析,我认为,要想真正从复习中学习,必须遵循特定的程序、逻辑或步骤。

2.回顾的逻辑和步骤

1)回顾与评估

不仅要梳理事件的过程和结果,还要回顾预期的目标、策略玩耍和规划。

因为提前系统分析,设定科学合理的目标和周密可行的计划,是能力的具体体现;

同时,没有目标和计划,就没有人去做吧。比较的参考依据。

之后,要将实际结果与预期目标进行比较和评价,找出一些有学习价值或意义的差异(亮点或不足)。

2)分析与反思

经过对比,发现了一些差异(亮点或不足)。对此,应进行深入分析和反思,找出根源,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其实,只有真正理解为什么这些高亮形成的问题或不足,找到关键因素,才能进一步提炼,形成经验或教训。

在大卫·库珀提出的“体验学习循环”中,他称之为“反思性观察”,指的是对具体经历进行回顾和反思。

3)提取提炼

找出根本原因后,我们应该“退图看画”,想一想,我们能从这次事件中学到什么?

也就是说,这类事件的一般规则是什么?哪些做法行之有效,值得继承或推广?哪些做法无效?

这是一个萃取、结晶、精炼的过程。

库珀将这一步骤称为“抽象概念化”,即产生新的想法或修改现有的抽象。

但是,根据我的经验和理解,应该是“适度抽象”,既不应该完全“基于事实”,也不应该不提炼。性的“真理”或原理。

4)转化与应用

因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行动得更快更好,所以一定要把总结提炼出来的经验教训转化为自己的后续行动,看需要开始、停止和继续什么?或者,应该进行哪些改进?

这应该作为个人、团队和组织来完成。

库珀将这个过程称为“主动实验”,即将你所学到的知识重新运用到实践中以查看结果。这也是完成学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以上就是复习的学习机制,也是我们做复习时必须坚持的基本步骤或者说逻辑。我称之为“复习之道”。

本文来源:管理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