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开发过程是软件设计思想和方法的一般过程,包括首先分析软件的需求,设计软件的功能和实现算法和方法,软件的总体结构设计和模块设计,编码与调试、程序联动。协调测试、编写、提交程序等一系列操作,满足客户需求,解决客户问题。如果有更高的需求,则需要对软件进行维护、升级和报废。
一个软件从头到尾需要经过以下几个流程:
1、规划
对要解决的问题做出总体定义,包括了解用户的需求和现实环境,从技术、经济和社会因素三个方面研究和论证软件项目的可行性,并撰写解决方案。可行 进行研究报告探讨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估算可用资源(如计算机硬件、系统软件、人力等)的成本、可实现的效益和开发进度,并制定完成开发任务的实施计划。
2、分析
软件需求分析是对要开发什么样的软件进行系统的分析和假设。它是正确理解用户需求,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然后用软件工程开发语言(形式化功能规范,即需求规范)表达出来的过程。这一阶段的基本任务是与用户一起确定需要解决的问题,建立软件的逻辑模型,编写需求规格说明文档,最终获得用户的认可。需求分析的主要方法有结构化分析方法、数据流分析方法图表和数据字典。这一阶段的工作是根据需求规格说明书的要求,设计和建立相应的软件系统的体系结构,将整个系统分解为若干子系统或模块,定义子系统或模块之间的接口关系,并进行具体的设计。每个子系统。定义、编写软件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规范、数据库或数据结构设计规范,并编制测试计划。任何软件或系统开发初期,都必须充分了解用户需求,以便在后续的系统开发过程中优先实现哪些功能、采用哪些规范、设置哪些限制。系统工程师最终将在此基础上完成设计方案,并在此基础上定义后续程序开发、系统功能和性能的描述和限制。的基础。
3.设计
软件设计可分为两个阶段: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事实上,软件设计的主要任务是将软件分解为模块,模块是指数据和程序描述的程序单元以及能够实现某种功能的可执行程序。它可以是函数、过程、子程序、独立的程序和具有程序描述的数据,也可以是组合、分解和可替换的功能单元。模块,然后进行模块设计。概要设计是结构设计,其主要目标是给出软件的模块结构,用软件结构图来表示。详细设计的首要任务是设计模块的程序流程、算法和数据结构,次要任务是设计数据库。常用的方法仍然是结构化编程方法。
4、编码
软件编码是指将软件转换为软件。重新设计成计算机可以接受的程序,即用某种程序设计语言表示的“源程序清单”。充分了解软件开发语言、工具、编程风格的特点和编程风格,将有助于你选择开发工具,保证软件产品的开发质量。
现在的软件开发中,除了特殊场合,很少使用20世纪80年代的高级语言,而是使用面向对象的开发语言。而且大多数面向对象的开发语言和开发环境都是集成的,大大提高了开发速度。
5、测试
软件测试的目的是以较小的成本发现尽可能多的错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设计一套好的测试用例(测试数据、函数和预期输出结果构成一个测试用例)。关键是设计一套优秀的测试用例关键在于对测试方法的理解。不同的测试方法有不同的测试用例设计方法。两种常用的测试方法是白盒方法。测试对象是源程序,根据程序的内部逻辑结构来发现软件编程错误、结构错误和数据错误。结构性错误包括逻辑、数据流、初始化等方面的错误。用例设计的关键是用更少的用例覆盖尽可能多的内部程序逻辑结果。白盒法和黑盒法是根据软件的功能或行为描述,发现软件的界面、功能和结构中的错误。接口错误包括内部/外部接口、资源管理、集成和系统错误。黑盒方法用例设计的关键还在于用更少的用例覆盖模块输出和输入接口。
6、维护
维护是指在完成软件开发(分析、设计、编码和测试)、交付使用后,进行的一些软件工程活动在软件产品上。即根据软件的运行情况,对软件进行适当的修改,以适应新的需求并纠正运行过程中发现的错误。准备软件问题报告和软件修改报告。
一个中型软件,如果开发阶段需要一到两年的时间,投入使用后可能会运行或工作五到十年。那么它的维护阶段也是在运行的五到十年期间。在此期间,人们需要开始解决开发阶段遇到的几乎所有问题,同时解决一些维护工作本身特有的问题。做好软件维护工作,不仅可以排除障碍,使软件能够正常工作通常,还可以扩展其功能,提高性能,给用户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然而不幸的是,对软件维护的重视往往远远低于对软件开发的重视。事实上,与软件开发工作相比,软件维护的工作量和成本要大得多。
在实际的开发过程中,软件开发并不是从第一步进行到最后一步,而是在任何一个阶段,在进入下一阶段之前。有一个或多个回溯步骤。测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能需要修改设计,用户可能会提出一些修改需求规格说明书的需求等。